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13日落下帷幕。本届大会以“共享新成果,共注新动能”为主题,展示了机器人多种的新形态、新业态。
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各式机器人亮相展会(图片来源:CFP)
其中,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引人注目,有能做手术的机器人,也有能处理复杂垃圾分类的机器人,有能登上月球采样的机器人,还有能在特大火灾中扑救、在黑暗和恶劣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甚至还有学生团队设计出了老人在乘坐自动扶梯时如果不慎跌倒,就能急停扶梯的控制机器人。
这些多才多艺的机器人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机器人市场的“刚需”时代正在来临。
机器人具有什么优势?怎么看待长得越来越像人的仿生机器人,怎么看待被机器人替代的工作?
哪些领域正在大量使用机器人?有什么优势?
广义而言,机器人无需具备人类的外形,只要能够像人一样干活的机器都可被称作机器人。因而,无论是在2B(面向企业客户)领域还是在2C(面向普通用户)领域,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着机器人。对于普通人而言,智能家居越来越融入进日常生活之中。对于工厂和企业而言,机器人更是维持他们正常运转的不可或缺之物。
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力,机器人所具备的一系列独特的自身优势使得机器人不断得到人类的青睐。
首先,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从事危险性工作,例如机器人可以代替煤矿工人下矿作业。挖煤工作危险系数高且属于重体力活,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煤矿事故。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力不仅可以降低不良工作环境对劳动者的影响,同时若不幸发生煤矿事故,也可最大程度上保护人员安全。
其次,采用机器人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获得同等的劳动力。使用机器人虽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但长远来看,使用机器人的成本要低于雇用人力的成本。机器人只需定期维护就可长时间作业,工作量远大于人力,能够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同时,不仅是高危险性的体力劳动需要机器人,一些脑力劳动也需要机器人的帮助。人脑在经过高强度的劳动后难免会出现疲乏,从而导致判断失误,此时就需要机器人予以辅助,帮助人类进行核对,降低工作错误率。
为什么要把机器人的外形做得如此逼真?
伴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仿生机器人逐步走入公众视野。仿生机器人更符合我们对于机器人的最初印象,拥有足以以假乱真的人类外形,可以模仿人类的语言、动作、习惯。机器人在最初是为了辅助人类完成任务,高度模拟人类外形的仿生机器人实际无法高效率地完成体力或脑力工作,但仿生机器人可以完成一项特殊的工作——提供陪伴。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知名互联网学者刘兴亮表示,仿生机器人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和人进行交互,与人进行情感连接。
此类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行陪伴,特别是给予老人、病人和儿童全方位的陪伴。它们不仅要与被陪伴者进行互动,照顾被陪伴者,更需要在心理上给予代入性的陪伴感。
除了模仿人类的仿生机器人,近年来又出现了模仿动物的仿生机器人。模仿动物的仿生机器人既是一件玩具,同时也具备一定的陪伴功能。此类仿生机器人能够帮助对动物毛发过敏或没有充足精力照顾动物,但同时又渴望拥有动物的人士,为他们提供一个养宠物的机会。
但无论是模仿人类还是模仿动物,仿生机器人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只能进行简单交互,未来还需研究者继续研发,不断完善仿真机器人。
机器人取代人力还是解放人力?
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人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机器人自身具备的各项优势使其确实比人更能胜任某些工作。但人类不必为此过分焦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器人在某些领域取代人力实际上也是解放了人力,让人类可以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同时,机器人产业的兴起还带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开辟了许多新的工作领域,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
作为技术乐观派一员的刘兴亮认为,未来对于创造性工作的定义可能会变化,但人类的创造力永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人力资源是该力量中的必要成分。
来源:央广网 记者:富赜
(采编:www.znzb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