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6日讯(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程琳)武钢有限条材厂一炼钢分厂连铸生产线,一台机器人“手脚”利索地进行喷号作业。仅用10秒,一串代码清晰地喷涂在钢坯上。机器人“坐”下来歇息,等待执行下一个指令。偌大的生产现场空无一人,只有空中行走的天车与之为伴。
武钢有限条材厂一炼钢于1959年建成投产,1999年完成“平改转”技术改造。近年来,随着武钢有限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步伐,这棵有着60多圈年轮的“老树”也长出了许多智能应用的“新芽”,职工形象地说:“机器人比人还多。”
条材厂是武钢有限最早加入“智”造转型的生产厂之一。该厂CSP分厂的机器人更多,自动加渣机器人、钢卷喷号机器人、钢包滑板油缸拆卸机器人……把职工从3D(Dangerous风险大、Dusty环境差、Duplicate重复)岗位解放出来,让更有爱的工作、更舒心的环境从梦想变为现实。
武钢有限炼钢厂四炼钢产线铁水智能扒渣项目属国内首创,依靠视觉识别、激光定位、图象自动判渣等技术,仅用1个操控点就实现了对以往6个工位的“集成总控”,劳动效率提升了,也让职工远离3D岗位。
来源:长江日报 【肖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