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25.7%。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增长核心引擎: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占比提升至35.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3.3%。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高端制造持续发力
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企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上半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在电子、原材料等行业落地,AI手机、AI电脑等终端产品超百款,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强调:“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企业通过融合创新塑造新动能,为全年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化转型加速,算力网络构建数字底座
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工信部新确定26个试点城市开展制造业技术改造,支持35个城市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在电子信息、石化、钢铁等行业,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突破1.85万个,覆盖国民经济86个大类。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打造200余项行业解决方案,服务活跃企业用户超29万家,成为传统产业转型的标杆。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截至6月底,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2.26亿户,首批168个万兆光网试点启动部署。智能算力规模达748 EFLOPS,为AI大模型训练提供底层支撑。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表示:“下一步将加快5G-A和6G技术研发,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推动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深度协同。”
绿色低碳成主旋律,新能源产业领跑全球
工业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国家层面绿色工厂产值占比超20%,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6.2%、53.3%和18.2%,全球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联想天津零碳工厂通过雨水调蓄系统年省净水2.16万吨,年减碳超700吨,展示出“零碳原生”制造新范式。
政策层面,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四大重点方向:扩大废钢、废铜等再生资源使用比重,推动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化工等领域规模化应用,攻关绿色工艺瓶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透露:“力争到2027年,废钢在炼钢原料中的占比提升至22%,氢能冶金实现规模化突破。”
前沿技术突破边界,未来产业布局提速
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期。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近亿元订单,计划年内交付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其发布的全球首款自主换电机器人Walker S2已收获百台科研教育订单。工信部同步推进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和数据集建设,开源超550万条训练数据,加速技术在制造、物流等场景落地。
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临床突破。北京宣武医院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患者可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完成下棋等复杂动作。该技术采用柔性电极与微创植入技术,信号解析准确率超90%,为瘫痪治疗开辟新路径。与此同时,国家数据局已启动脑机接口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技术安全可控发展。
区域协同与开放合作深化,构建新发展格局
央企援藏注入新动能。国资委组织16家央企与西藏签署75个产业项目,投资额达3175亿元,涵盖清洁能源、绿色矿产等领域,预计新增就业岗位1.14万个。中国雅江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更被视为保障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开放试点吸引40家外资企业获批,外商投资电信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7%。在第二届链博会上,霍尼韦尔、西门子等102家中外企业提前锁定第四届展位,彰显中国市场的全球吸引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工业正以创新为笔、绿色为墨,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从算力网络到零碳工厂,从人形机器人到脑机接口,一场由技术革命驱动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