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发布《智能世界2030》报告,多维探索未来十年趋势

来源/作者:智能网| 发布:智能装备网|发布时间:2021-11-30|阅读:521

  2021年9月22日,华为携手产业伙伴举办了智能世界2030论坛。华为常务董事、ICT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汪涛以“无界探索,翻开未来”为主题演讲,发布了《智能世界2030》报告。这是华为首次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对未来十年的智能世界,进行系统性描绘和产业趋势的展望,帮助各行各业识别新机会,发掘新价值。

华为常务董事、ICT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汪涛

发布《智能世界2030》报告

  以下为汪涛演讲全文:

  探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大家好,欢迎参加智能世界2030论坛。尽管疫情还在继续,但这并不能阻挡我们对未来探索的脚步。

  探索是人类以生俱来的天性。我想用三个手印来表达我的看法。

  第一个手印,是几万年前人类在洞穴里留下的,我们总是会对那些非凡的创造惊叹不已。用毕加索的话来说,它的艺术表现力和我们今天的创作没有什么两样。

  第二个手印,是伦琴研究中的射线拍下了他爱人的透视手骨图。他对放射性物质的好奇,为我们今天的医学带来了革命。

  第三个手印,是未来智能世界中的数字手印。它将会深度融合生物特征与数字信息,让我们对未来的智能世界充满想象。

今天的创造,大多来自过去疯狂的想象

  所有的探索都是为了人类的发展而创造。今天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创造,在当年往往被认为疯狂而不可思议。

  比如今天的汽车,你能想到在2400年前,墨子就提出了它的原型。

  比如今天的飞机,在500年前,达芬奇就在充分研究风向与动力的基础上,画出了扑翼机。

  比如今天的视频通话,在100多年前,根斯巴克就大胆设想了远程视频会晤的场景。

  没有探索,就不会疯狂,没有疯狂,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不会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华为的探索

  三十多年前,我们把电话装到每一个家庭,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十多年前,我们把网络通到每一个角落,共建全联接世界;今天和未来,我们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我们坚信,一个波澜壮阔的智能世界正在加速到来。

无界探索,翻开未来

  那么,面向未来,2030年会是什么样子

  今天,我代表华为公司,隆重发布智能世界2030报告:无界探索,翻开未来!

智能世界2030研究

  关于智能世界2030,这次我们发布的是系列报告, 主报告是一份跨学科、跨领域的未来探索报告,提出了八大探索展望,阐述ICT技术如何解决人类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组织、个人带来哪些新机会;此外还有四份洞察通信网络、计算、数字能源和智能汽车技术产业趋势的报告。并给出了32个指标的预测数据,对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定量的预测。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我们相信,对于未来的探索,是一个需要共创共建,并不断发掘新思路的过程。因此,过去三年,研究团队与业界1000多名学者、客户、伙伴进行交流,组织了2000多场的研讨,参考了来自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数据;来自Nature、IEEE等科学杂志、论文的线索;和相关的产业协会、咨询公司报告的洞察等。集业界、华为自身专家的智慧,共同输出了面向未来的思考。但这仅是一个开始,智能世界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需要各行各业持续不断地探索,创造美好的明天。

智能世界2030的八大展望

  2030年,人类希望活得更有质量、食物更充足、居住的空间可拓展、上班的路上不用担心拥堵;生活在宜居的城市,享有可再生能源,把重复的、危险的工作交给机器,安全放心地享用数字服务等。围绕这些需求,我们提出了八个维度的展望,下面我就分享我们每个普通人 的“医、食、住、行”会有哪些变化?

  #在健康方面

  到2030年,通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数据的建模计算,我们将能实现主动预防,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借助物联网、AI等技术,让未来的治疗方案将不再千篇一律。

  #在饮食方面

  到2030年,利用类似“垂直农场”这样的新种植模式,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数据来打造不受气候变化和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可全球复制的智能农业形态,普惠绿色饮食;通过3D打印,还可以获得符合个人健康需求且口感最佳的人造肉。

  #在居住环境方面

  到2030年,我们有可能在零碳建筑中工作和生活,基于下一代物联网操作系统,实现居家和办公环境的自适应,打造的新交互体验,让人们拥有“懂你”的空间。

  #在出行体验方面

  到2030年,有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新能源汽车,能让我们拥有专属的移动第三空间;新型的载人飞行器不但能提升紧急救援效率,降低救急医疗物资的输送成本,甚至还能改变我们的通勤方式。

智能世界2030:医、食、住、行畅想

  除了日常的“医、食、住、行”,我们还探索了城市、能源、企业和数字可信的未来,期待和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一起翻开2030,探索无限可能。

通信网络2030:

立体超宽的智能联接将无处不在

  从联接百亿人到联接千亿物,我们认为通信网络2030将具备六大特征:立体超宽、确定性体验、智能原生、通信感知融合、安全可信和绿色低碳。

  未来通信网络的性能将持续提升,从今天的3个千兆增长到3个万兆,在网络覆盖能力上要从地面走向空天地一体,满足人们居住、出行、办公多空间;地面、空中、海洋多维度的宽带需求。

  未来通信网络将面向行业智能化的确定性业务体验需求,在用户到多级算力资源之间构建起城市内1ms、城市群10ms、骨干100ms三级时延圈,并支持大于99.999%的网络可用性,基于端到端网络切片技术,在基础网络之上构建“一网多用”,有SLA保障的多个虚拟网络,满足多行业差异化诉求。

  未来10年,我们乐观的判断全球联接数将达到2000亿,人均无线蜂窝网络流量将超过600GB,增长40倍,XR的用户数将超过10亿,包括个人、家庭、组织,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超现实的体验将无处不在。

计算2030:

多样性计算将无所不及

  十年前人类进入ZB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刚刚起步,现在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社会,计算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今天一部智能手机的算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阿波罗登月时主控计算机的能力。我们预测到2030年,人类将进入YB数据时代,全球通用计算算力,将达到3.3 ZFLOPS,AI算力将超过105 ZFLOPS,增长500倍。

  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无缝融合,人与机器实现感知、情感的交互;AI无所不及,帮助人类获得超越自我的思想力与行动力,成为科学家的显微镜与望远镜,让我们的认知跨越微小的夸克到广袤的宇宙,千行万业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

  未来计算将面临物理极限的挑战,既要从软件、架构和系统层面去创新,更要产业界共同探索新的计算基础,突破半导体物理层极限,构建智能、绿色、安全的未来计算。

数字能源2030:

全面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转型

  未来十年,我们将进入数字能源时代,全面推进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转型。

  解绑化石能源依赖,全面进行能源结构变革,是推进碳中和进程,应对气候危机最关键的举措之一。光伏、风电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已经进入商业化拐点,电力电子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正深度融合,形成一朵“能源云”,实现整个能源系统的“比特管理瓦特”。

  预计到2030年,在能源生产侧,风光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之一,可再生能源占全球发电总量比例50%,其中光伏度电成本将低至0.01美元,装机超过3000GW;在能源消费侧,终端电气化率将超过30%,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的比例将超过50% ,保有量超过1.5亿辆,超过80%的数字基础设施将采用绿能供电。

  华为将致力于与全球志同道合者共同推动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的数字能源变革,共建绿色美好未来。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2030:

数字世界将进入每一辆车

  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已经不可阻挡,ICT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成为趋势。预计到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将>20%;车载算力将整体将超过5000TOPS;车载单链路传输能力将超过100Gbps。抓住智能化趋势,产业将迎来智能驾驶、智慧空间、智慧服务和智能生产的大发展,华为希望以自身的ICT技术赋能产业智能化,帮助车企造好车。

让我们共同迈向智能世界2030

  十年前的选择决定了现在,下一个十年的未来,又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

  这个未来将影响到每个人的“医”、“食”、“住”、“行”、每个企业的生产与效率、每个城市的建设与运营、每个国家的发展与未来。

  最强的智是众智,最大的力是合力,我们坚信,思想的力量是世界进步的根本驱动,感谢您的一份助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迈向智能世界2030!

(采编:www.znzbw.cn)
标签: 华为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注明转载自互联网及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该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资讯内容涉及贵公司版权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十五天内联系本网删除,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周一至周五 AM9:00 - PM18:00

站务与合作:info@deppre.com

广告与积分:2528074116@qq.com

扫码关注或加入QQ群(577347244)

Copyright ©2024 德普瑞工控工程 All Rights Reserved 智能装备网 - 领先的智能装备采购交易平台,帮助企业轻松做成生意!  ICP备案号:粤ICP备1505587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