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暴增,资本杀入,机器人创企接连获融资!独角兽登场前如何发力?

来源/作者:中华工控网| 发布:智能装备网|发布时间:2021-11-29|阅读:459

7月1日,室内配送机器人企业普渡科技正式宣布完成B轮融资,独家投资方为美团,融资金额过亿元。普渡科技CEO张涛表示,此轮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产品、扩大销售、拓展新场景和扩张海外业务。

一个月之前,同样专注于此领域的优地科技也获得了资本方的青睐,由武汉雪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领投,君联资本、招商资本、Convivialite Ventures跟投,至此,优地科技完成了亿元规模的B轮融资。

资本纷纷加码,预示着服务机器人企业或将迎来高速成长期。受年初以来疫情的刺激,无接触服务需求大增,直接将机器人这项原本些许高冷的技术应用推进人们的视野,赛道上产品层出不穷。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2019年,全球和中国的服务机器人行业规模分别为 94.6 亿美元和22.0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4.1%和33.3%。据证券时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国内此领域已有数十家企业布局,包括擎朗智能、云迹科技、优地科技、普渡科技、达闼科技、YOGO等,融资轮次集中在C轮以前。

这片蓝海如今是怎样一番图景?独角兽登场之前还需要在哪些要点发力?

疫情是“危”也是“机”

一场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保持社交距离悄然成为新的生活习惯,多家服务机器人企业借此推出了新的产品设计,上线了专门应用于医院、隔离点、恢复期的餐饮服务门店等场所的机器人,以实现无人配送服务。

“原来的‘锦上添花’一下子变成了刚需,疫情带来了一次全民教育,大家换了一个角度认识机器人,突然之间好像无接触服务都变成好的。”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从产业数据上可以看出相关厂家数量的急剧增加。以深圳为例,根据《2019年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的数据,2019年深圳市物流机器人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了70.50%,商用服务、医疗等品类的机器人销量也有显著增加,而疫情让这些需求更加火爆。

“很多公司堂食在疫情期间取消了,外卖员也不让进楼,我们就把机器人加上消毒灯,投放进写字楼送快递、送外卖。”优地科技联合创始人刘大志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以前写字楼的投放并不好做,中午时段电梯拥挤,机器人送餐效率低,“但疫情就不一样了”。

同时,一批消费场所在疫情期间停业也造成了影响。刘大志称,酒店投放业务的波动较大,“一开始都不开门,后来一些酒店被作为隔离点,需要机器人服务,而KTV关门期间,我们就把机器人捐给了医院”。

然而,市场更加关心疫情过后,人们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能否持续?毕亚雷表示,需求和供给都是相辅相成的,有了需求才会有人好好做,有人用机器人才能促进企业打磨出更好的技术,从而给使用者带来更多方便,“这就是危机的两面”。

刘大志称,疫情是相对短暂的,不会改变行业长期发展趋势,简单劳动会渐渐被替代,“总的来说疫情对我们是一件好事”。

抢滩场景,寻求“针尖式”落地

多位服务机器人从业人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相比于技术,目前更大的挑战是为服务机器人找到适合的场景并精细打磨。

机器人按照应用类别可以分为工业机器人和非工业机器人,后者又包含了商用服务机器人、物流配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家用机器人等细分子类。

以配送机器人为例,中信证券总结了目前4大应用场景:酒店、写字楼、医院、餐厅。研报指出,综合考虑四大主要的应用领域,按照每个目标客户使用 2 台配送机器人计算,市场容量约为 50 万台。参考市场上商用服务机器人售价 5-8 万元/台计算,市场空间达到了大约 300 亿元。

创立于2014年的云迹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商用服务机器人的企业,云迹科技战略合作副总裁杨子回忆,创立伊始,公司看到中国人力成本上升的趋势,同时一批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出机器人领域的人才,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等硬件供应链也日趋完善。云迹科技觉得时机成熟,于是投入到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当中。

“相对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应用发挥的空间也更大,所以我们判断这个市场会更加广阔。”杨子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然而,这片蓝海依然在考验创业者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和适应力。

最初作为英伟达的方案公司,优地科技起步于无人驾驶相关的场景。自2013年创立,优地科技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业务转型,从原来的室外无人车转向了室内配送机器人领域,并着手研发自己的产品。“那时候我们觉得做无人车落地遥遥无期,但是室内环境下存在很多跑腿服务可以被机器人替代,那我们不如做一个能够快速落地的,帮助人们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刘大志称。

在落地过程中,刘大志也在谨慎的选择。“我们不像大公司有很多资源,所以就没有把创业圈子做得特比大,而是找到一个可验证的最小场景,投入资源把它做好,获得一定的营收,就接地气了。最终我们选择了酒店、KTV、写字楼这样存在刚需的地方。”

在产品迭代中,创业者也慢慢学会感知市场的真实需求。“做第一代机器人的时候,我们觉得机器人要既能带位、又能送东西,最好把所有活儿都干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客户需求反馈回来,说他们就需要某种功能的机器人,我们就把一代产品拆解成各种类别,有大的有小的、有配送效率高的、有带大屏幕宣传的、有四四方方就是干活儿的。这就是我们对市场需求理解的过程。”刘大志表示。

适应真实场景也给科研人员提出挑战。毕亚雷称:“知识产权是要落地的,这考验的是科学家的协同能力,不止是你能做出什么板子,而且是这个板子在碰到的场景里,你能给出什么指导。要上线到现实中去,上线的过程也是科研的过程。”

毕亚雷认为,虽然新产品层出不穷,但是从场景应用的角度,目前非工业机器人离同质化还很远,创业者现在做的是小心翼翼的选择赛道。“创业者冲进来都是眼花缭乱,不知道做哪一块好,因为很容易掉进坑里,比如扫地机器人在不断演化,但是可能就没有人买。所以非常需要‘针尖创新’”。

“比如现在一些调制咖啡的工作由机器人臂去做,添水、搅拌、拉花,这本来是工业机器人领域非常简单的几个功能,但是用在新的地方大家就会觉得很有意思。”毕亚雷举例。

“市场是最大的筛选器,非工业机器人离人更近、更加社会化,因此一旦用户体验不行,就掉下去了,最后创业者都是九死一生。”毕亚雷表示。

中信证券同样做出了提醒:专注于某个场景的优势是能够较快地落地产品并构建在该场景中的壁垒,劣势则是行业天花板较低,可能出现增长瓶颈。

机器人换人

对于服务商家来说,“雇佣”机器人也是一个新鲜事。刘大志称,对于商家来说,使用机器人能够降低用人成本,包括工资、培训、人员管理等,对于一些品牌方还能够实现标准化服务,将一套模式快速复制。

杨子介绍,云迹科技的机器人主要投放在酒店,酒店是需要高密度劳动力的场所,尤其需要24小时服务,机器人能承担每日上百次的送物任务。“酒店的用工成本可能占到整体运营成本的三分之一,而我们一台机器人的使用成本比三四线城市雇佣一位服务员还低一些,能够帮助酒店运营者节省开支。”

回忆起产品推广时,刘大志称,公司当时承担了一定的现金流压力,“其实挺难的,我们狠下心来用租赁模式做,一个月一个月的收回成本。”

刘大志透露,其公司产品租赁均价在每月3000元左右,一台机器人大约可以替代一个人工劳动力的70%,目前每个场景平均投放2-3台。当市场认可度增强,销售的比例就提升上去,而这时刘大志更愿意继续采用租赁模式,“因为我们会嫁接更多的增值服务,机器人的能力在积累中提高,也变得越来越智能。最初租赁是为了市场拓展,后来发现商业模式也很重要。”

在真实场景中,机器人离完全替代人工服务还有一定距离。证券时报记者随机探访了深圳某家KTV,该店共有九十余间客房,去年配备了八台机器人,承担向客房递送酒水的服务。工作日晚上七点,过道上的机器人仍处于待工状态,有几台机器人正在充电。该店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机器人基本上在晚间高峰时段工作,用来补充人力,“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人,有时候端盘子不太稳当,不过在疫情期间起到了一定帮助。”

另一位连锁火锅店的负责人则表示,有几家分店曾引入过机器人送餐,但是由于有时会撞到人,或者端洒食物,所以之后撤掉了。

36氪发布的《无人配送领域研究报告》对劳动力替代做了一个预估:从工作效率来讲,配送机器人在高峰期的配送量能达到400个托盘, 而单人配送量只有150-200个,相比之下效率提升了166%-200%。即一台配送机器人相当于至少2个人工。根据美团点评,其年度活跃商家总数在1000万家以上,假设其中1% 的商家有能力和需求(面积达100平米以上的中大型餐馆)使用配送机器人,每户商家配置2台配送机器人(替代4位服务员),则仅在餐馆一个细分场景,能够替换的人工数量则达到40万,按照一个员工一年平均工资7万元计算,配送机器人在餐饮行业的全年可替代人工成本达280亿元。

简单劳动力被替代,可能会进一步催生劳动力结构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毕亚雷介绍,深圳机器人协会开始组织培养一批能和机器人人一起工作、教机器人工作的工程师,“你要去设置、去配合、去人机协同,这本身就是技能,也是新的劳动形态,这样整个生产效率就会提升”。

智能化是未来的方向

“最有待提高的还是智能化程度,”刘大志直言,“我们目前只是弱人工智能,先把能力固化在能把控的区域里,比如行走,还没有真正放开手脚让机器人去做拟人的事。”

毕亚雷也认为,目前的机会和障碍都在于“智能”二字。“现在的服务机器人迭代带来一些满意度提升,主要在于智能水平的提高,比如学会避让行人,或者跟你交流打趣,这就把以前机器人傻乎乎的形象改变了不少。”

杨子表示,机器人的核心能力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机器人本体要具有最基本的导航定位、运动控制、视觉和听觉等感知交互;另一个则是让机器人之间互相配合,机器人作为劳动者纳入运营流程中,机器人系统融入服务场景,“这样才能让机器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劳动者,机器人只是一个载体,而考验服务质量的是一个系统化的差别。”杨子称。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公司的入局可能会重塑此赛道的竞争格局,目前已有多个大公司加码室内无人配送。早在2017年,京东智能配送车就在中国人民大学送出了全球第一单,同时,也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长安大学开启了同步运营。另外,美团点评也自2016年开始进行无人配送车的研发,至今陆续发布了美团“小袋”,“魔袋”以及“福袋”三款无人车产品。

36氪报告指出,无人配送技术从业者众多但缺乏强有力上下游资源整合,美团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开放其多重场景,将行业各端资源进行打通与整合。在无人配送过程中,其智能调度中心通过多维度数据综合运算,在最短时间内给出参与配送过程的人与无人设备进行匹配,给出最优配送方案。

对于此次美团与普渡科技的携手,普渡科技市场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刚刚完成B轮融资,暂不方便透露更多细节,近期将有更多消息放出。

刘大志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目前优地科技也在做上市相关的准备,时间希望是两年之后。“我们希望未来的机器人有更多功能,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商业模式是普通人能够接受的。这是我们面临的矛盾,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刘大志称。

采编:www.znzbw.cn
标签: 服务机器人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注明转载自互联网及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该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资讯内容涉及贵公司版权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十五天内联系本网删除,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周一至周五 AM9:00 - PM18:00

站务与合作:info@deppre.com

广告与积分:2528074116@qq.com

扫码关注或加入QQ群(577347244)

Copyright ©2024 德普瑞工控工程 All Rights Reserved 智能装备网 - 领先的智能装备采购交易平台,帮助企业轻松做成生意!  ICP备案号:粤ICP备1505587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