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制造的创新:中国企业的机遇

来源/作者:澎湃网| 发布:智能装备网|发布时间:2022-10-10|阅读:262

原创 光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智能制造是当今全世界最受瞩目、对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创新领域之一。“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先进制造AMP”等聚焦智能制造的口号,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跻身其中。智能制造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企业是否具备完善的转型条件?如何正确把握时势,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科技创新?

近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张志学教授、马力教授主编的《中国智造:领先制造业企业模式创新》一书出版,聚焦中国若干家高科技制造企业案例,剖析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端智造的深层逻辑,揭示了当前中国企业在创新领域的独特机遇。该著作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转型升级背景下组织创新的多层因素及动态机制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本书研究认为,智能制造引领着当下重要的阶段性技术变革,中国企业可以利用此契机充分发展,摆脱国际竞争中“后来者”的劣势地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也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优势。“天时”和“地利”的结合,让众多企业获得向智能制造领域跨越的机遇,同样也给管理学的理论创新补充了新的学术富矿与研究视角。

“天时”:当下智能制造业的创新时机

管理学理论中,时间是衡量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创新事业来说,一个恰当的时机必不可少。经济、科技、管理等各领域都存在这一规律:某个行动是否能够取得期待的结果,其所发生的时间因素显然不可忽略。比如,组织架构上的科层制只有在企业所应用的技术和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流行、有效;智能制造也只有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平时才可能发生。

如今的“天时”正是中国企业迈向智能制造、实现创新的良好条件。中国企业的创新“天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产业革命契机:智能制造处在“风口”上。当前,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讯、大数据等技术,正在掀起新一代的产业革命。不同企业进入同一个新行业时,原始技术积累的作用不如在行业稳定发展期重要,所有企业的起点相差不大。反之,如果行业仍然在线性发展,后来者则很难超越此前的成功者。正在发生的智能制造的产业革命机会,第一次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比肩国际最前沿的机会。

时机对企业创新事业的发展极为关键,一个创新举动,过早则无法赢得市场的认可或者上下游的支持,过晚则无法争取充分发展的空间。美国NCR公司早在90年代就开始推广网络支付业务,但当时客户对因特网交易模式的信任度不高,加之网络速度缓慢,NCR公司的创新业务难以被客户接受,公司因此于1999年暂停了相关业务。巧合的是,不久之后,美国网络通信服务开始迅速腾飞,用户对互联网的接受度也逐渐扩大,NCR与环境的机遇擦肩而过。

美的集团的快速发展,正适逢家电行业的关键变革期。此前,家用电器的定位属于耐用消费品,传统家电的行业巨头有着更成熟丰富的技术积累,后来者难以超越。然而,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新的消费趋势,产品功能不再是消费者购买家电的唯一考量,新产品设计成为家电行业的竞争新赛道。此时的美的敏锐感知到消费市场的脉搏,当传统行业巨头们尚未走出技术积累的“舒适区”时,美的不断在产品设计与研发创新中深耕,最终成功在市场和技术转型的变革机遇中脱颖而出。

经济发展和行业升级带来的机会对所有企业都是平等的,但是要做出战略决断仍需要企业的知识和智慧。“天时”带来的行业洗牌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这需要企业具备战略眼光。

第二,教育,特别是科学与技术方面人才的积累。中国目前积累了有史以来最丰富的人才资源,这些人成为从事创新的中坚力量。从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人数来看,1949年仅22人,1999年增至594人,2019年达到2857人。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75年,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有3.85亿人。教育方面的积累会逐步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

中国不仅在理工科教育上发展迅猛,中国人才还具有很高的国际化程度。此外,企业需要根据自身需要,安排员工、干部进一步参加培训,也有的企业向商学院定制高管的培训。

张志学教授与马力教授所研究的企业创新案例中,充分体现了人才对创新的重要推动作用。比如,京东方在发展中始终放眼全球,着眼于国际最高的技术水准、国际客户最苛刻的技术要求。在发展的早期就确定建立国际水准的公司,其国际化的人才积累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动力。

第三,国际上非正常的竞争倒逼自主创新的决心。近期,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打压、围堵变本加厉。在全球化高歌猛进40多年后,中国企业对进行自主创新必要性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高科技领域遭遇“卡脖子”,提醒中国必须放弃幻想,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除了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基础研究之外,国有企业具备资源丰富、优秀人才集中、业务平台宽广、技术积累深厚等优势,也要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大胆探索科技创新的路径,与从事基础研究的相关机构密切配合,解决新成果的实验、测试、工程化、系统化等关键问题。

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国有企业应该将在本领域突破技术前沿作为支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这要求国有企业具有双元性,既能满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重要需求,又要在科学技术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并布局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国家的安全和繁荣。要实现双重目标,国有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学习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激活组织内的创新单元、高效地进行组织资源配置、打造卓越的组织能力。

第四,经济发展积累了创新所需要的资源投入。通过研发实现产品和工艺的创新,是企业进步的重要手段。但是,研发投入大而且成功率低,需要国家和企业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包括智能制造等领域展现了丰富的创新成果,与近年来中国巨大的研发投入增长密不可分。

科研成果的最终体现,当然与研发投入的效率相关,但也必然是研发投入积累后的结果。从企业端来看,科技制造企业在研发方面有巨额的资金投入。比如,华为坚持将每年的营业收入的10%投入研发。京东方更是努力去撬动各方面资源来确保研发投入。共享在资金本不宽裕的情况下,屡次为了创新、进入新的业务而投入上亿元的资金。美的在过去几年转型的过程中努力压缩其他方面的员工,而新增的员工主要是研发人员。

综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古语在如今中国企业面向智能制造的创新领域仍然适用。今天,中国的人才培养、资金积累已经让我们拥有了进行创新的资源,而国际竞争、高科技发展被打压增强了企业创新的动机。对中国企业来说,当下拥有了创新的资源,又恰逢工业互联网渗透到产业调整,从而拥有了迈进智能制造的机遇。

“地利”:身在中国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中国的一个独特之处是国有企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政府在创新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只关注国企-民企之间的差别,无法深刻研究中国的独特环境给所有企业提供的创新机遇或者限制条件。

中国的独特环境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自上而下的筹划便于企业参与其中推动创新。中国政府在充分论证并决定战略方向之后,能够全面部署、快速动员地方政府和机构参与,行政体系确保高效执行。当前,中国安排了大量的宏观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上的创新,而且各级政府以及其它机构建立了大量的创新的产业园区、产业创新基金,对创新企业有各种各样的鼓励措施。相比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中国对企业高科技创新方面,鼓励力度之大、涉及方面之广,确实是难以比拟的。

很多企业在进行创新时可以借助这方面的外部环境的支持。比如,京东方并购Hydis以期获得进行LCD生产所必需的技术基础,也服务于国家发展高科技、基本元器件的产业政策。2006-2010年,液晶面板的进口,成了与石油、半导体芯片、铁矿石等类似的中国进口花费最多的商品之一。在《我国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十二五发展展望》中,明确提出支持液晶面板的发展,在产业链建设、重点科研项目、产业化项目等方面,国家给予扶持。为此,京东方在进行产线扩展时得到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支持,还可以通过定向增发募集到建设新产线所必需的资金。

其二,庞大的市场规模助力企业创新。中国企业创新的一个“地利”是庞大且快速增长的单一市场,让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快速迭代、不断试错,失败的代价比较小,而一旦成功则回报非常大。

中国大规模的制造为提供机械设备、重要零部件的企业提供了快速迭代、获得创新利润、避免创新失败导致高成本的成长机会。三一重工的发展,适逢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工地;隆基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中国提供了近一半的太阳能发电能力;陕鼓和共享的快速发展,与中国制造的快速发展和处于迭代期密切相关;京东方提供的LCD显示屏,基本上都在中国本土的制造商中获得了销售渠道。

其三,多样化的地方政府政策为企业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虽然中国拥有庞大的单一市场,但在吸引投资、特别是面对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上,各地方政府在支持力度、支持方向等因素上存在巨大差别。高科技制造业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一般要选择期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并愿意为此提供大量支持的城市,才能与地方政府达成“合作共赢”。

企业在计划发展新业务、选择新的投资地点时,充分理解不同地区的商业环境,理解利益相关者和商业伙伴的真实需求,才能够有效地达成双赢和互惠。

*本文改编自《中国智造:领先制造业企业模式创新》第一章

张志学,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光华管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召集人。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主席(2021-202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领域包括企业领导与文化,谈判与冲突处理,团队工作与管理,以及企业的转型与创新等。

马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中心主任、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马力教授在华盛顿大学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专长为跨国谈判等。曾在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Leadership Quarterly, Human Relation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心理学报》、《管理世界》、《经济科学》、《清华大学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近期发布:

原标题:《面向智能制造的创新:中国企业的机遇》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注明转载自互联网及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该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资讯内容涉及贵公司版权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十五天内联系本网删除,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资讯

周一至周五 AM9:00 - PM18:00

站务与合作:info@deppre.com

广告与积分:2528074116@qq.com

扫码关注或加入QQ群(577347244)

Copyright ©2024 德普瑞工控工程 All Rights Reserved 智能装备网 - 领先的智能装备采购交易平台,帮助企业轻松做成生意!  ICP备案号:粤ICP备1505587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