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整体实力持续提高,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力量得到加强
“到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将达到31.4万亿元,而2012年为16.98万亿元。”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王伟说,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系统集成的优势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分为31大类、179个中等类、609个小类,是世界上工业类型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制造业。这种体系完备、配套完善、组织协作能力强的特点,在抗击新冠肺炎等外来冲击中充分体现出来。
十年来,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7.4万亿元和3.8万亿元,到2021年的12.8万亿元、6.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的占比达到20%左右,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品牌数量从过去的10个增加到24个。
“十年来,我们的市场主体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强大。”王伟说,目前,市场主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到202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40万家,比2012年增加23.5%。中国500强制造业500强的营收由2012年的21.7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40.24万亿元,其中58家企业跻身全球500强,较2012年增加27家。中小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21年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00余家,单项冠军企业800余家。
制造业供应系统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中国制造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十多年来,我国的工业产品在数量、质量、档次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其中四成以上的世界500大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首位,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节能冰箱、全自动洗衣机、变频空调、汽车等中高端产品已经进入了普通百姓的家庭,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从2010年的0.78亿辆,到现在的3.1亿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7年保持在全球的首位。2021年,全国5 G手机销量将达2.7亿台,在同期市场上占据75.9%的份额。“现在的手机,无论是外观,性能,还是使用体验,都比十年前要好很多。”王伟说道。
与此同时,我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一系列高层次发展载体正在加快建设。目前,全国共有445个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30%以上。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制造”在中国“制造”方面的发展速度显著提高。在创新方面,我国制造业的研发投资强度由2012年的0.85%增至2021年的1.54%;“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强度为10.3%;
在创新系统方面,我国已经规划建设了23个国家和省级区域合作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12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从创新成果来看,2012年,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收入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由2012年的11.9%上升至2021年的22.4%;“蛟龙”潜海、“双龙探极”、C919试飞、“嫦娥”揽月、“北斗”组网、“九章”等一系列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将中国制造业推向一个新台阶。
加速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发展
“过去十年,随着国家大力实施制造业大国战略,加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在智能、绿色、服务等方面的升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表示。
推进生产企业的高端化。深化重点技术改造和升级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老工业。扩大中高端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持续实施“三品”“三品”行动和“三个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了109个区域品牌建设试点。随着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的形式和新的模式正在出现,制造业服务环节增值的占比持续提高。
加快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十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培育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初步建成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
推进绿色生产的转变。十年来,全国通过实施“绿色制造”项目和推进“绿色”产品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20,000个绿色产品,建立了3000个绿色工厂,培育了200个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累计制定644项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初步构建形成绿色制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