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网讯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全球人工智能峰会上公开承认,若中国在AI领域赶超美国,责任在于美国领导人“愚蠢政策”导致的战略失误。这一罕见表态,撕开了美国对AI技术垄断失效的焦虑,也折射出中美竞争从“技术追赶”转向“范式重构”的深层变革。斯坦福大学最新报告显示,中美AI模型性能差距已从2023年的17.5%骤降至0.3%,中国通过“节俭型AI”路径,以数千万美元成本实现与美国数亿美元模型相当的效能,彻底颠覆了“烧钱竞赛”的传统逻辑。
万斯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在巴黎峰会上,美国试图以“技术封锁+市场收割”策略施压60国放弃与中国合作,却遭遇全场沉默。最终,英美拒绝签署《巴黎人工智能宣言》,而欧洲、亚洲、拉美国家选择与中国共同推进“开放、包容、可持续”的AI治理框架。这一结果标志着美国主导的“技术霸权”外交彻底失效——当中国通过开源模型(如阿里通义千问衍生超10万个模型)、垂直行业整合(医疗AI管理300亿市场、金融AI缩短贷款审批至10分钟)构建起“技术-场景-数据”闭环时,美国仍困在芯片制造依赖(7纳米以下制程进口占比超70%)、基础研究滞后(Top 100高被引论文占比仍超50%)的旧框架中。
中国AI崛起的底层逻辑,在于对“技术普惠性”的深刻理解。不同于美国将AI视为“国家安全工具”的封闭策略,中国通过“东数西算”优化算力布局(2025年智能算力占比达32%)、以数据要素市场激活创新(2024年数据交易规模超1600亿元)、用垂直应用反哺基础研究(医疗智能体覆盖全流程管理),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竞争优势。例如,深度求索(DeepSeek)的V3/R1模型,以1/17的训练成本实现与美国顶尖模型持平的性能,证明技术领导力不仅取决于算力和资本,更取决于能否为全球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然而,中国AI仍需突破三大瓶颈:3纳米以下芯片制程的量产能力、基础理论创新的突破(如可解释性AI)、伦理治理框架的完善(避免算法歧视与数据滥用)。万斯的“愚蠢论”或许能短暂转移矛盾,但无法阻挡一个事实——当美国将AI竞争简化为“零和博弈”时,中国正用“技术普惠”重新定义规则:在巴黎峰会上,60国用沉默回应美国施压,用合作选择中国方案,这已是最好的答案。